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、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,因多器官功能衰竭,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,享年91岁。
制图:魏知晴(安阳师范学院团委)
袁隆平:“在武汉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次郊游,我们老师带我们到附近一个企业家办的园艺场,正好那是六月上旬的时候,桃子红红的,挂在树上好漂亮啊!还有葡萄一串一串的。哎呀,我说学农好啊!从那个时候第一次印象最深了,我就觉得学农好!”
袁隆平:“像我们这样的年纪,过过三年困难时期,没有饭吃,日子是真难过啊,要饿死人的!特别是我们国家,人口这么多,人均耕地这么少,粮食安全特别重要。中国人的饭碗要拿到自己手里面,不要靠人家。我们现在就是为自己解决粮食问题,我们在奋斗。”
袁隆平:“突然发现有一株鹤立鸡群的稻,长得特别好,穗子很大,很整齐,籽粒很饱满,我很高兴喽。当时估计这个品种可以产一千斤。第二年我把它播下去,播了一千株,很好地管理,天天到田里面去观察,望品种成龙。结果一抽穗,大失所望,高的高,矮的矮,早的早,迟的迟,没有一株有它的老子那么好。”
袁隆平:“很多人反对。当时流行的水稻是没有杂种优势的,我压力很大。我们就做了一个实验,面积不小呢,有四分田,长得特别好。最后收获、验收时,糟糕,稻谷产量减产,大概减产了3%左右,减产了几十斤。稻草增产了将近70%。后来人家讲风凉话,‘可惜人不吃草啊,人要是吃草,你这个杂交稻就大有发展前途’。”
袁隆平:“我跟你说啊,累肯定是累的。但是一到了我们超级稻的田里面,我就兴奋起来了,就不累了。不亲自下田不行的,不能隔靴搔痒啊!必须要到现场亲自看。我培养研究生啊,因为是搞水稻的,我第一个要求你要下田,不下田,我就不培养。我说电脑很重要,但是电脑里面长不出水稻;书本知识也很重要,书本里面长不出水稻。你必须到田里面,才能种出水稻出来。”
袁隆平:“像贪财的人有百万想千万,千万想一亿。我这个就是贪产量。到了几百公斤贪八百公斤,八百公斤贪九百公斤,九百公斤想一千公斤。最后一千二百公斤(每亩),十八吨(每公顷)。不满足啊,因为这是个有意义的事情。”
其一,冲刺“禾下乘凉梦”,继续巩固每公顷18吨产量的目标;
其二,选育耐盐碱稻,瞄准每公顷产量4.5吨的目标;
制图:@钢铁时代2011
往期推荐
扫码关注我们